【南方日报】中山一院启用新装备!六大高科技医疗新平台上线
2020-11-11
11月11日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大项目建设及大平台医学装备启用仪式,六大高科技医疗新平台集中上线。记者获悉,该院进行“大手笔”投入,批量成体系引进医疗设备,重点建设了放射诊断治疗、超声与内镜诊疗、检验与病理诊断、急危重症救治、可视化微创化手术、精准医学研究六大平台,投入的设备价值超过10亿元。

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
“进博会上的‘明星机器人’——机器人手术显微镜,我院一次性就引进了4台。”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朱庆棠介绍,在可视化微创化手术平台建设方面,医院投入了2亿元,新建一间DSA复合手术室,引进31套腔镜系统,涵盖了目前最先进的4K、3D、荧光等技术;还有5套电子鼻咽喉镜、2套脑室镜和2套关节镜系统;此外还引进了12台高端手术显微镜。新设备的投入使用,将大大推动疑难复杂手术和微创手术的开展。
朱庆棠介绍,在放射诊断治疗平台建设方面,近3年医院增加了5台MRI、5台CT、1台PET-CT。检查预约时间由原来的超过2-3周缩短到2-3天,大多数CT检查预约时间不超过24小时。医院还为超声医学科新购置了45台超声仪器,总值达1亿元。有了这些设备,患者的检查等候时间可以大大缩短。

活动现场
在活动现场,记者看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、全自动核酸提取仪、快速核酸检测仪等设备。据介绍,中山一院目前实验室一共有生物安全柜5台,全自动核酸提取加样系统4套,半自动核酸提取系统5台,荧光定量PCR仪8套。同时使用快速检测试剂,发热门诊和急诊病人出报告时间由4—5小时缩短为2—3小时,常规标本由7小时缩短为3—4小时,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该院原有新冠病毒实验检测能力最高为2400份/天,经过提升改造后实验室检测能力可达到1万份/天。即将引入核酸快速检测平台,拟对发热门诊和急诊开展快速核酸检测, 1—2小时出报告,实现对急诊和发热门诊病人的快速报告。

活动现场
在现场,操作方便的移动CT机、在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“魔肺”ECMO等设备吸引了不少人的“围观”。据介绍,在急危重症救治平台建设方面,医院引进了1台移动CT、2台方舱CT,还有一批ECMO、高档呼吸机、超声机、心电监护系统等设备,提升了院前、院内急救与危重症生命支持能力。
“从传统的医院发展到研究型医院,再到现代化医院,需要提升五大能力建设。”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说,要建设现代化医院,需要提升疑难危重症的诊疗和救治能力、医学科学研究创新的引领能力、完备的人才培养能力、“绿色、数字化、智能化”的医院管理能力以及医院文化传承和发扬能力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,该院近年来加大了投入力度,近3年来引进和培养了328名博士后。医院还成立了精准医学研究院,并于2018年11月启动了精准医学研究院一期工程,能为研究人员提供4000平方米的实验空间。

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大项目建设及大平台医学装备启用仪式
肖海鹏介绍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(南沙)医院目前主体结构全面封顶,院本部的医学综合楼、恒大医疗中心等也在建设当中,预计等南沙院区建成后,医院床位数有4000张。中山一院人秉持“医病医身医心,救人救国救世”的初心,为让患者享受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而努力,为广东、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【记者】朱晓枫
【摄影/摄像】李细华
【剪辑】罗斌豪
【通讯员】彭福祥 潘曼琪
报道链接:https://static.nfapp.southcn.com/content/202011/11/c4280622.html?colID=2147483647&code=200&msg=%E7%99%BB%E5%BD%95%E6%88%90%E5%8A%9F&evidence=e2a81c1f-dcdf-42d2-bdf5-f01950aff4e9&firstColID=1374&appversion=7000&date=bnVsbA%3D%3D&layer=2
日期:2020-11-11